用专业与专注 写下中山青年的足球答卷

\n

近日,中山超浦足球俱乐部对体坛新声代足球产业研究团队负责人苏楚皓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苏楚皓分享了他参与创作《中场对话 大国足球的反思与探索》一书的心路历程和对当下体育文化传播格局的看法,描述了效力于别具一格的中山超浦足球俱乐部的真切感受,也表露了对中山地区青年足球氛围的感激与展望。

\n

体坛新声代将专访内容在懂球帝进行分享,以飨读者。(封面设计:钟潇彧;图片拍摄:钟潇彧;文字整理:朱怡;图文编辑:朱怡)

\n\n\n

我喜欢在超浦踢球,因为这里有优秀的教练和队友,队内氛围特别好。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我感到快乐和成长。 ——苏楚皓

\n

第一次见苏楚皓是在中山乙级足球联赛的比赛现场,当场他首发。和每一名超浦青年球员一样,他赛前认真备赛,热身、训练,一丝不苟,严阵以待。

\n

而后得知他是《中场对话 大国足球的反思与探索》一书的主创团队成员之一。这位深爱足球的超浦青年,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的大四学生,从大一起就深度参与了此书的创作。

\n\n

“难以想象,这是一群大学生做出的成果。运用多种语言,直接面对世界顶级的名帅和中外资深足球人,得到第一手宝贵的经验和真诚的建议。”(网友书评)

\n

通过参与《中场对话》的创作,苏楚皓对足球和青年足球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对话苏楚皓,也是一场与足球和热爱、与现实和目标、与理想和坚持的对话。

\n\n

01:中场对话

\n

问:是什么契机让你成为《中场对话》的主创团队成员?

\n

苏楚皓:2020年4月时,我投简历给大学生体育新媒体“体坛新声代”,成为一名实习足球记者。之后半年内一直参加他们的各类采访、写作工作,得到体坛新声代创始人王健舒的认可。同年12月接到王健舒学长的邀请,一同创作一本关于中国足球的书。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对自己也有锻炼价值,当时也没想过会成为主创团队成员之一。2021年7月,王健舒学长询问我是否能前往北京进行长达两个月的全封闭写作。我当时参与了很多中国职业联赛的报道和资料整理,本着对中国足球症结的好奇,也源于对足球最初心的热爱,我推掉了其他实习机会,全身心投入到《中场对话》的创作中去。可以说,在这之后的精彩故事都是在我意料之外,也从不敢想象的。

\n

问:看来得到这个机会,既是机遇,更多是凭着你的实力。在创作中,你主要负责哪部分工作?

\n

苏楚皓:我是团队中第一个开始参与创作的同学,主要负责设计采访提纲、参与各类专访、整理访谈内容并撰写书中文章,以及后续的全书校对工作。同时,书名和书中各章节、各篇文章的题目,甚至每篇文章的先后排序,我都全程参与,与团队的同学、老师们一同思考并敲定最终版本。在内容上,我主要负责中篇“问路青训”和下篇“求解专项”,充分发挥了我对基层青训的切身了解和对足球的专业储备。上篇“取经名帅”里,也有部分如佩雷拉、莫赖斯、图巴科维奇等文章由我负责。对我来说,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交流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特别感谢王健舒学长和团队里优秀的伙伴们,以及北京体育大学白宇飞教授对我的指导和锤炼,让我明白朱光潜所述之“大浪淘沙”的写作方式当是如何。

\n

问:在创作、采访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和我们分享?

\n

苏楚皓:最宝贵的经历就是和团队伙伴们交流的经历。我们中有青训工作者,有裁判领域的专家,也有人非常了解球探、翻译工作,还有在欧洲和国内顶级学府求学调研的学生。尽管是全封闭写作,但我们每天都在交流各自对足球的见闻和看法,常常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去共同分析同一个事件,这对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有一件事情我至今记忆尤深。当时上篇“取经名帅”里的大部分外教都已经完成了访谈,但还差一名关键人物,就是前江苏队主教练奥拉罗尤。他当时已离开中国,且离开中国后从未接受任何国内媒体的专访,我们对于能否约到他也是充满了忐忑。但作为经历中国金元足球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奥拉罗尤的回答对我们全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那天晚上正在酒店房间一起吃水饺,都在惋惜奥拉罗尤没能接受我们的邀请。我正好说了一句“现在真的就差他了”,几秒钟后,王健舒学长就突然看见手机上奥拉罗尤回复了,向我们发了一句“OK”。当时我们直接在酒店里跳了起来,从未想过会有“奇迹”发生,同时也共同立志,一定要把这些对中国足球十分有心的外教们的思想和看法都好好整理出来。

\n

问:现在听你的分享,都能切身感受到那一刻的喜悦和成就感。创作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n

苏楚皓:整个过程十分艰辛,我们为了使外教们在访谈时能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回答,坚持使用对方的母语进行采访,总共使用了十三种语言。得益于体坛新声代的翻译团队储备,团队联系了许多中传、北外等学校的小语种专业学生,也对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足球知识储备一一进行考察,选出当中凤毛麟角的人,帮助我们完成专访。有一部分实在没有人选的语言,我们则联系了专业翻译公司,或者请求外教的助理帮我们将母语翻成英语,我们再将英语翻成中文。整个过程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主要是团队创始人王健舒学长在负责推进。困难其实还有很多,有时会遇到一些对中国足球抱有偏见的人,中外都有。另外像时差、中西文化差异、写作风格难以统一等等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但最终我们也是共同克服,用三年时间完成这本书。

\n\n

面对中国足球,仅靠情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些年轻人用做学术的方式去寻找解决之道,去寻找专业人士的思考和更多的答案,也许问题并不能因此解决,但这却是解决问题的该有态度。——白岩松

\n

问:历时三年始成书,确实不容易。感觉现在青年人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更何况是写书。作为一名中山的大学生,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想和年轻人分享的吗?

\n

苏楚皓:是的,整个社会进入短视频时代后,人们的阅读习惯早已变更。目前的文化传播市场已经不是纸媒与新媒体的竞争,而是在新媒体内部大行其道的UGC(用户生产内容),如抖音里非企业用户自己剪辑的短视频,与日渐边缘化的OGC(职业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也就是专业记者报道、专业足球资讯等高品质内容的竞争。市场中的娱乐主义导向已经明显盖过了新闻专业主义。至于足球类的书籍,恐怕更无人问津。我自己曾想过购买一些足球人文类书籍,但惊讶的是大部分都早已停产,我只能通过各类渠道去购买溢价至100-300元一本的二手书(原价30-80元),说明整个纸质书市场的萎靡。这次在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世纪出版集团的老师们对接的过程里,双方最担心的也是缺少受众、缺乏市场的问题。因此,我们致力于将这本书做成一本面向更多群体的通俗类书籍,而非只有业内人士才能看懂的专业书籍。总结而言,我们在用研究学术的态度和方式去写一本小学生也能看懂的足球理念、足球文化科普书。

\n

关于青年,我并没有指点他人生活方式的资格,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月去线下实体书店挑选一本新书(哪怕实体店更贵,但我想要有仪式感)作为给自己的当月礼物,并在这个月内阅读完这本书。

\n

我觉得人们需要警惕的是,我们获取知识和资讯的方式和渠道本身就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我个人不希望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内容剥夺我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性联想的趣味。总结而言,我不想被大数据带来的信息茧房所定义和捆绑;想要做一个立体且有选择内容权力的而非扁平、任由大数据推上“菜肴”被迫吃下的人;不想做一个只在某一领域鹤立鸡群,而在其他所有领域都鸡立鹤群的人。这些是我阅读纸质书籍和专业报刊的主要动机。哪怕我从事足球研究,我也不会忽略我对中国历史文化、西方哲学思想和军事、金融等社会其他领域的兴趣,哪怕这些知识并不能直接为我带来实际收益,但只要我喜欢,我就会赋予时间和精力,这就完全足够了。

\n\n

02:对话超浦

\n\n\n

苏楚皓在中乙联赛赛场

\n

问:你是什么时候、什么契机加入超浦足球队的?

\n

苏楚皓:我是在今年3月份,经学校带队老师和校足球队队长曾亮推荐,在“半推半就”的状态下来到了超浦足球队。当时听闻在中山有一支新组建的年轻队伍,正好需要中山本地的后卫队员,我抱着尝试和打破舒适圈的态度,选择了加入超浦,当时还不了解超浦的专业性和包容性,以及教练、队友的水平,仅仅是想着突破自己,尝试一下。

\n

问:在超浦队踢球感觉如何?

\n

苏楚皓:我喜欢在超浦踢球,因为这里有优秀的教练和队友,队内氛围特别好。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我感到快乐和成长。我最初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球队,但在经历了第一次试训后我就感受到了球队的专业和朝气,让我产生一种想要在这里竞争主力位置的动力,促使自己重新开始控制体重和改善肌肉状态,久违地找到了在一支高水平球队良性竞争带来的悸动。

\n\n\n

苏楚皓在中乙联赛赛场

\n

问:超浦队年轻球员特别多,有一套成熟的训练模式,以及对青年足球培养和发展的理念。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n

苏楚皓:超浦最特别之处在于很注重队内年轻球员的发展,球员架构是以20岁左右的球员为主体,在球员选材标准上也会将年龄、学历等因素考虑在内。球队负责人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是:在超浦,队员的球技和学历不是唯一标准,最重要的是有上进心和良好的品格,以及为集体而战的成熟心态。也就是说,大家在这里不仅是踢球,更重要的是通过足球交到一群志同道合、共同进步的优秀朋友,并在彼此促进的氛围里实现个人和团队的突破。因此,“超浦青年”这一概念是我们的共识,我们尽管是业余球员,也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超浦队伍里有外籍留学生,也有本地大学生,我们通过在一起踢球互相交流、学习,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从而产生了队内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这与《中场对话》一书里关于业余足球俱乐部发展的理念相当契合,这种球队文化所构成的软实力和球员黏性,是资金相对缺乏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最重要的生命线,也是俱乐部能否实现从前期投入阶段一步步转型升级为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良性商业体,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因素。《中场对话》里介绍的国外许多“百年俱乐部”便发迹于此,我相信我们只要能坚持我们的理念,也能够打造出一个这样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超浦青年”,为本土的基层足球环境树立新的标杆。

\n\n

03:对话足球

\n

问:你也踢校队,感觉中山年轻人的足球氛围如何?

\n

苏楚皓:我想说,我很感激中山的青年足球氛围,尤其是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校足球队。与很多广州地区高校不同的是,中山学院校队是一支立足中山本地发展的足球队,与城市足球发展息息相关,大部分队员也是来自中山本地,密切参与中山足球发展。

\n

在我初到校队时,第一感受和我现在来到超浦的感受非常相似,那就是比我优秀的人还比我更加努力。大一时,受队伍氛围影响,我与当时关系最好的队友赞国在校队每天高强度体能训练结束后,自己还要再去健身房进行力量的加练,或是要比师兄们跑多两组体能训练。因为我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校队的实力和师兄们的信任,最后也得到了认可,得到代表学校参加省赛的机会。

\n

但是,尽管我们付出很多的汗水,可球队里比我们更执着、更“疯狂”的球员还有很多。有些来自中山或周边地区的师兄直到今天还在坚持成为职业球员或专业教练的梦想,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大一、大二期间随队连续两年拿下了广东省“省长杯”大学校园组的季军(一年甲B、一年甲A),创造了队史最好的省赛战绩。得益于这个良好的平台,我在大学期间深度参与了中山本土足球的发展进程,在球队的介绍下逐步尝试青训教练、赛事摄影与转播、青训报道者等不同的角色,为我参与《中场对话》一书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层足球认知基础,在今天也帮助我来到了超浦足球俱乐部。因此,不管从哪方面,我都非常感激中山青年足球,这里有着非常好的青年足球氛围,我希望新来到中山学院的师弟们能珍惜这四年,体验不一样的足球经历。

\n

问:你是学新闻专业的,又是一名足球青年,还参与了《中场对话》的创作。可以说,这是把你的专业和爱好最完美的结合。在个人未来发展方面,有什么计划吗?

\n

苏楚皓:新闻专业是我高中时的梦想,在就读新闻学后我认为当下的新闻学生除了应练就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拓宽对多方面知识的了解外,还应该将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行业或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探索更大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核心竞争力的从业者。但我没有想到这个融合方向竟是我热爱的足球,并且通过三年来参与《中场对话》的创作,我不仅更深层次、更多方面的了解足球行业,也同时拓宽了对社会、经济、政策、法制和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认知,这带给我非常大的收获。我目前仍在寻找心仪的实习岗位,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不局限于足球行业,当然如果有合适的足球相关岗位,我也非常愿意去尝试和学习。明年九月,我依然想要进一步在更高学府的足球人文专业深造,或者去不同的社会环境锻炼自己。到最后,我希望能回馈我的热爱,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n

问:你对当前的青少年足球培养、训练、规划,有什么看法?

\n

苏楚皓:这个话题我可以聊几天几夜,但我想优先简单指出三个方面的问题。

\n

其一,我们培养的球员应是“完整的人”。过去,受限于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分离,以及举国体制发展战略下的体校培养制度,我们的足球运动员大多从小离开正常的社会环境、家庭生活和校园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小相对欠缺与社会打交道、拥有多样的友谊圈、感受完整的家庭温情的可能性,这造成他们要么缺少足够的文化水平和足以谋生的一技之长,要么难以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全面的社会认知,更有甚者以上都缺少。在参与编写《中场对话》一书的过程里我对话了许多韩国、日本的教练,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韩国的大学联赛,也叫U联赛,U联赛的赛事氛围、商业运营非常出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足球运动员的社会形象也相当正面,从事足球运动为大学球员带来的除了竞技,更有高度的社会认可和就业过程的便利,哪怕没能踢上职业联赛,也依然是一名高度融入社会、有一技之长得以谋生、有完整的友谊、亲情经历和圈子,能够回报社会、被社会接纳的成年人。有一句话可以总结:韩国的校园足球体系就像一辆循环开动的公交车,你有能力在任何时候下车,每一个站都有每一个站的好风景。

\n

其二,我们的基层教练应是“综合教育者”。这里有一个前提,即大部分基层教练执教的都是低年龄段的兴趣班,即以足球普及为主要目的而非培养精英。这些教练群体的主要构成也非职业球员,大部分都是业余足球爱好者。我认为这部分基层教练需明确自身的定位,将工作重心调整为“如何让孩子爱上足球”,而非“怎么教他们非常出色的足球技术”,这需要我们的基层教练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对低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引导上,陪伴、引导孩子逐渐了解足球,并帮助孩子在充满信心与敢于犯错的勇气的状态下探索足球的可能性,最终让孩子爱上足球。我曾与比利时足协的青训总监范哈根对话,他将启蒙、普及阶段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定位为“有组织的街头足球”,基层教练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自由踢球的孩子提供规则意识和适当的引导,最主要的是不断为孩子制造困难与挑战,帮助他们在充满自我动力的前提下产生主动精进足球技术的欲望,而非循规蹈矩的布置训练内容,让一群连足球比赛是怎样都不知道的孩子去循规蹈矩地参加枯燥的训练。之所以是综合教育者,即基层教练应关注的不止孩子球技的提高,还应有孩子的言行举止、心理健康和友谊交际,最重要的就是教练自身要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成长为更好的学习者和教育者。

\n

其三,我们的球员家长应是“言传身教的引导者”。我一直觉得,青少年教育由三个主体构成,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交织。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足球青训,孩子的成长并非是青训教练单方面就能够完成,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因为这两个环境才是孩子所处时间最长,影响最深刻的。我们的家长不应将教育的责任推卸给学校和俱乐部,应明白自己的言传身教才是对孩子最核心的教育过程。在足球强国,家长往往是孩子爱上足球的首要因素,也是第一个启蒙教练和第一个陪孩子踢球成长的“队友”,这个陪伴和启蒙的过程根本不需要投入大量甚至巨额学费,也不需要“送”孩子去全封闭的职业青训,关键只在于陪伴孩子过程中的亲力亲为。我相信从现在做起,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就可以做到。

\n

关于足球发展,每个足球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持续深入的思考、探讨。

\n

不止于眼前困顿,不囿于地域思维,不追求“标准答案”。

\n

就如苏楚皓们的足球青年,凭着热爱和坚持,以及不畏困难的勇气决心,用专业和专注,完成了他们的足球作品。

\n

足球的未来就交给他们,交给时间,交给成长。相信他们,一定可以。

\n\n

TAG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