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之时,相信很多球迷在为德国队着急上火:德国队就该上中锋,用战车冲!
这种论调由来已久,但它仍然停留在20年的印象流。事实上,德国早就不“战车”了,多移民的加入,已经改变了德国队传统文化,不再“铁血强硬”,对传控打法的学习模仿,也让德国队气质阴柔化,球员意志力远不如老德国队,之前的欧国联小组赛,德国队0比6惨败西班牙,书写德国队百年奇耻。
这一切,瓜迪奥拉对拜仁的同步改造“功不可没”,德国队大赛跌跟斗时,瓜仙往往陪绑,被拉出来批斗一番,指其为德国足球“娘炮”的元凶。
以德国现有国情,你就是想让德国重新“战车”起来,它也已经没油了。一国足球整体风格的改变,是回不了头的,因为变革是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当国家队倾向于打传控,青训方向必然是大力挖掘培养传控型攻击手,而不再将重点放到传统大中锋上,克林斯曼、比埃尔霍夫、克洛泽,一去不复返了。
事实上,即使是克洛泽,在勒夫时代也已经被边缘化了。他已无法在拜仁立足,而加盟的是拉齐奥,一支常年在欧联杯边缘的球队。2014世界杯,勒夫一开始也并不重用克洛泽,而是热衷于各种战术实验。1/8决赛出战阿尔及利亚,德国队极为被动,堪称整个2014世界杯德国队最狼狈一战,此战诺伊尔15次出击禁区外解围,由此诞生“门卫”一说。对阿尔及利亚之后,勒夫扶正克洛泽,并不再抓阄式实验,而是让每个球员“该干嘛干嘛”,让本来就是中锋的克洛泽打中锋,而不是穆勒客串,让本来就是后卫的拉姆打后卫,而不是客串后腰,稳定之后,德国遂爆发战斗力,一路顺风顺水登顶。
为什么德国非要放弃“战车”?恰恰是在与西班牙的对决中,德西球员之间巨大的技术鸿沟,让勒夫看到了无解——2008欧洲杯,最后一代“战车”代表巴拉克领衔的德国队,决赛对西班牙是绝望的,如果压出紧逼,身后留下大片空当,被西班牙轻松打反击;如果龟缩防反,则西班牙用各种传球线路慢慢切割,零敲碎打,德国队没有任何战胜对手的办法。
所以勒夫等人下决心变革。变革后的德国足球受益无穷,技术性的改造,新德国比老德国更抗打击,脚下更细,手段更多,完全有别于从前那种机械化、力量化的“战车”。
尽管此战最后关头,还是靠传统中锋菲尔克鲁格,但事实证明德国队是可以与西班牙斗脚法的。比赛尾声阶段德国队创造的连串机会,全部是地面配合,包括扳平球之前的发展,仍然是走地面配合,在肋部打穿西班牙防线造成,无一是两翼传中头球硬砸。
而且,今天的德国队依然保留了战车时代的最大优势——体能。德国球员的身体素质,对西班牙是碾压性的,尾声一个非常喜感的镜头:布斯克茨角球禁区内与看管对象相互拉扯时,正好被戈雷茨卡一个“挡拆”,迎面撞上,两人都是1.89米,布斯克茨76公斤,戈雷茨卡82公斤!结果是德国人一动不动,西班牙人像撞上一堵墙那样,当即仰面倒地。
恩里克重用青年军,佩德里、加维、以及后续换上的尼科·威廉斯,确实给西班牙增添了新鲜感,但由此必然带来对抗下降,体能不足。比赛尾声,西班牙已经彻底失控,完全无法“控球防守”,只得听任德国队一次又一次杀入禁区,靠门将乌奈·西蒙神扑,听天由命。
体能优势,仍然是德国足球的一大法宝,超强的身体素质,正是近年来德国足球高位逼抢屡创佳绩的底气所在——它就是有充足体力,比你跑多出一个人来,每个局部都形成人数优势,敢于逼抢到门前。
德国足球完全无需留恋“战车”,稍有挫折便想回头路,如果说德国队还有什么缺陷,恰恰是它的技术性改造还远远不够,球员在关键部位上的技术意识能力,与西班牙、南美球员相比仍有差距,仍需德国足球青训继续深挖。
德国拥有最稳定健康的足球经济体系,有层出不穷的青训苗子,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给德国人时间,出成绩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