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背后的哲学:足球之美 美在何处?

\n

 正如我们此前所说的:“我们似乎可以对足球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审美感知,同样也可以主动拒绝这种感知。”例如,中立球迷会为比赛双方的精彩表现而欢呼,但某一只球队的死忠却往往会对对手的表现嗤之以鼻。前者从球场的各个方面获得审美上的享受,而后者却不会从对手那里感受到什么美学价值,对手赢得比赛往往会让死忠球迷们心情变得更糟——尤其当对手是自己球队的“德比死敌”时。

\n\n

图)尽管球员间关系不错,但球迷之间却经常势同水火

\n

因此有人说,必须在某些特定的立场下,才能体会到足球这项运动的美感。然而,我并不认为足球之美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完全是一种主观现象。无论是否有人捧场,莫扎特、贝多芬们的音乐都十分美妙;尽管人们常常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深意,达芬奇、毕加索们的画作依旧富有美感。那么,事物本身到底是具备了怎样的特征才能激发我们愉悦的审美反应呢?这依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足球正是具备了我们所要讨论的这些特征。

\n

在此之前我们要再排除一个谬误,那就是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因此美学也并非是纯粹客观的。正如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说过的那样:“品味的标准因人而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审美判断就是一件天马行空毫无依据的事情。或许有一部分人的品味不高,但总体而言,人们对于美丽和丑陋的事物的看法趋于一致,比如用李太白的诗歌对比贾浅浅之流的“创作”。而足球在美学鉴赏层面有着其特有的内涵。例如,死忠球迷们拒绝从美学角度欣赏死敌球队的精彩表现,这显著的体现了体育运动所拥有的对抗性本质。就好比莫扎特的死对头不情愿欣赏他的音乐,或者是我们会抵制对东方带有刻板印象的艺术作品。

\n\n

(图)哲学家大卫·休谟,苏格兰人

\n

既然足球之美并非仅仅是主观的认知,那么我们就可以敞开来谈谈足球所具有的美学属性,即足球有哪些与生俱来的“美”。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说明的一点是,足球之美是具有多个层次的。

\n

首先是个人之美,这种美学体现在球员个人的技术动作上。比如有些球员在球场上轻松写意的做出克鲁伊夫转身、马赛回旋或者什么其它的精妙技术动作,又比如17/18赛季的欧冠决赛上贝尔打入惊世骇俗的倒钩,观众往往会为其欢呼雀跃。在这些动作中,球员们优秀的体格和高超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是美感的来源。

\n\n\n

(图)贝尔的倒钩,技惊四座

\n

其次是团队之美,这种美学相比个人之美更为复杂,往往结合了多个不同的因素。想想巴西队在1970年世界杯决赛中的第四粒进球:足球在后场经历了出色的盘带摆脱,随后沿左路转导,最终内切交到贝利脚下,贝利直塞卡洛斯·阿尔贝托,后者飞速插上然后将球爆射入球门死角。这粒进球是足球史上最为经典的团队进球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欣赏的不单单是某一个球员的出色发挥,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云流水的团队配合的赞许。

\n\n

(图)这粒经典进球是桑巴足球的典范

\n

最后是战术之美,这是足球美学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具有深度的层次。它包括了整个球队的阵型站位、攻防策略和临场变化,以及其它一切战术细节。虽然人们往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拥有大量的经验才能看懂并欣赏球队战术这一高级美学层次,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球迷就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事实上,任何人都能感觉到球队什么时候踢得更好。有的时候即使球队没能取胜,观众们依然收获了美的享受,因为比赛过程中场上的球员充满凝聚力,保持高强度的比赛节奏,进攻时传球总是能找到目标,防守时总是有球员及时到位,这都是一个组织严谨、运转流畅的球队的标志。我们可能要依赖专家或者教练们的解析才能清楚一支球队为什么踢得好,或者某些战术布置为什么十分精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欣赏到战术之美的全貌。但对于未经训练的普通人而言,这种美感依旧存在。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音乐时,我不通什么乐理,却也会觉得它悦耳动听——尽管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n\n\n

(图)瓜迪奥拉的足球理念无疑充满美感,但有的时候,过于追求精美的战术是无法赢得冠军的

\n

我对于足球之美还有一些别样的看法。对于球场上整体、空间、机会和胜利的考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足球美学。我会得出一个违反人们最初直觉的结论:即足球场上美学价值的产生,并非出于对美学的追求,而是出自对胜利的追求。因此,如果一个人的首要追求是在足球场上创造“美”,那么他只会适得其反。为了追求胜利,球员和教练们想方设法创造空间、把握机会、通力合作,这才是足球之美的先决条件。

\n

原文:《Football: The Philosophy Behind the Game》(节选,有删改)

\n\n

译者:橘子先生

\n

 同步发表于公众号「伯纳乌小球童」

\n

TAG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