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潜规则」最多的体育联盟?一文科普MLB的独特门道

体育赛场中,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不过要知道,MLB的「潜规则」可是北美四大联盟中最多且最独特的。

*《棒球档案》由MLB原创工作室出品,ECO氪体全程参与策划与摄制,致力于为各位球迷和泛体育迷带来一场棒球文化盛宴。节目视频版在B站/抖音/快手/视频号/微博等多个平台同步播出,音频版节目也在小宇宙上线。

说起体育赛场中的「潜规则」,我们最熟悉的自然就是像在篮球、橄榄球比赛中,大比分领先时比赛最后就不打了,大家让表走完,和和气气地结束比赛,避免受伤。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维护体育精神,非常容易理解。

不过要知道,MLB的「潜规则」,可是北美四大联盟中最多的,也可以说是最独特的。比如,主教练在比赛中穿着跟球员一样的队服。这可在别的联盟里见不着啊,不然你能想象给菲尔·杰克逊(Phil Jackson)套个湖人的篮球背心,或者给比利·切克(Bill Belichick)套一件爱国者球衣吗?

而且要知道,MLB主教练还不只是穿上身,下身还穿球裤,甚至戴手套穿钉鞋。比如刚刚退休的达斯蒂·贝克(Dusty Baker)老教练,全副武装,仿佛随时要上场教教年轻人怎么打球。

这又是何必呢?穿个西装不帅吗?套个帽衫不舒服吗?

还有,为什么棒球运动员在场上总是要避免不踩到边线,仿佛怕踩雷一样?为什么球员出局后回休息区都要绕着投手丘走?

这些小细节,平时在看比赛时想必大家也都注意到了,它们又是什么「潜规则」呢?今天的棒球档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MLB主教练穿球员队服这个习俗,在大联盟规则里是没有明文规定的,只有像跑垒教练这样的角色才有队服要求。

实话说,看看那些上了年纪的主帅,挺着大肚子还要勒紧腰带穿着球员队服,一不修身二不舒服,为什么不利用规则的方便,实现穿衣自由呢?这就跟棒球的传统有关了。

先来说说棒球里「主教练」这个词,英文不是其他运动常见的「HeadCoach」,而是「Manager」。

其实在19世纪末,「Manager」指的就是字面意义的球队经理,负责球员薪资和商业运营等等,职责跟比赛本身无关。

而在场上指挥球队的,是由球员担任的队长——「Captain」。排棒次、调换投手这些主教练在比赛中做的策略决定,都是他来负责。那么既然队长就是球员,自然也要穿比赛队服。

同时在棒球早期,职业俱乐部并没有太多的成本,在球员之外再请一位专门的比赛教练意味着更多开销。棒球整体又是相对偏静态的运动,指挥比赛时的反应时间较为充足,让球员在竞技的同时也能像教练那样三思后再做决策。所以出于经济考虑,队长就是早期棒球的主教练

不过根据MLB官方历史学家约翰·索恩(John Thorn)的研究,1900年前后,「Manager」的意思开始变成「主教练」了。

这是因为随着大联盟的发展,棒球的技战术概念也在进化,对不同位置的理解和临场策略的要求越来越高。非现役球员,「全职的」主教练逐渐变多,队长兼职教练的越来越少。

于是,身穿西装把自己跟球员区别开来的主帅也出现了。费城运动家的传奇教头康尼·迈克(Connie Mack)就是一位代表。

但即便如此,MLB还是有不少球员在生涯末期或者刚退役时便成为了主教练,然后延续了棒球主帅穿球员队服这个传统。比如70年代开始执教的名人堂成员弗兰克·罗宾逊(Frank Robinson)、乔·托雷(Joe Torre)。

辛辛那提红人的皮特·罗斯(Pete Rose)则是最后一位球员兼职主教练(1984-1986年),当时年过四旬的他还能在场上击出安打,享受观众的欢呼,然后下场继续指挥球队。据棒球网站Baseball-Reference统计,大联盟100多年历史上可是有过247位球员兼职主教练的。

我们在往期的节目中提过,棒球是一项重视传统的运动,MLB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体育联盟更是如此。棒球主教练与球队阵容融为一体的象征,便是他身上穿的队服。

更何况他们本身就当过球员,戴上手套拿起球棒,他们的身手没准还能让我们见识下当年之勇呢。当然有一说一,咱别把自己弄伤了哈...

至于队服合不合身,这个也另当别论。总而言之,这就是棒球主教练穿球员队服这个「潜规则」的缘由。

然后,我们再来聊聊棒球运动员上下场时不踩线,以及员回休息区时不踩投手丘这两个「潜规则」。

我们经常会看到球员在上下场时无论心情和局势如何,都会避开场上边线。

有的是直接跳过去,有的是轻轻地迈过去。边线下边又没有陷阱地雷什么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小心呢?

这是棒球最为人熟知的潜规则之一,然而它的来源是一个谜,我们只查到一则传说:踩到边线会给球员带来厄运。大联盟的规则里也没有「球员登场离场时不得踩边线」这条规则,

但这似乎已经是一代代球员默认并遵守的铁律,无论在大联盟还是少棒级别。那踩了的话,又怎么样呢?

一个经典反例就是前勇士投手迈克·福塔涅维奇(Mike Foltynewicz)了。他在2018赛季的国联分区赛第一场对阵道奇时,第一局就被乔克·彼得森(Joc Pederson)击出了本垒打。

懊恼的他在半局结束时下场踩了边线泄愤。

然后下一局就仿佛是棒球之神给他降下的惩罚:两人上垒的情况下,他被马克斯·芒西(Max Muncy)轰出了一支三分炮。棒球场上违反潜规则,真是后果自负啊!

换个角度来说,不踩线这个潜规则主要还是跟心理作用有关。棒球是一项很考验球员心理素质的运动,漫长的赛季中为了保持状态,球员们都会有一些保持内心稳定的习惯,我们在往期的节目中也讲过这些。

而不踩线,正是普及度最高的心理暗示习惯之一。当然,如果你的内心够强大,踩线也照样能打出好的表现,之前蓝鸟的全明星投手阿隆·桑切斯(Aaron Sanchez)就不遵守这个潜规则,照样在2016赛季投出过15胜2负,以及美联最低的自责分率(3.00)这样的优秀成绩。

球员不踩投手丘这个规则,则更是跟投手的心理有关。

这是棒球场上最重要的位置,他是防守的发起人,站在投手丘上要面对一位又一位的职业击球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投手在登上投手丘前往往都有自己的仪式,这是属于他的地盘,他必须站在上边完成自己的任务。

虽然跑垒员在出局后回休息区,走直线肯定是最近的,但他们一般都会绕开投手丘的区域。因为只要踩上去,就是一种对投手不敬的挑衅行为了,也会对他的心理产生影响。违反这个潜规则,往往会引发争端,乃至冲突。

别忘了,棒球是一项很看重球场礼仪的运动,就像脱帽致敬一般,不踩投手丘也是约定俗成的礼仪之一。

聊到这里,大家也不难发现,列出来的这三个潜规则,都跟棒球本身的文化有关。

这项运动在经过上百年的沉淀后,衍生各种不同的传统。而尊重历史传统,一直是MLB大联盟的核心价值之一,潜规则也是其中一部分。

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潜规则,比如在大比分领先时不继续挥棒争取下分,比如击球员不应该用触击短打破坏无安打比赛等等。

但篇幅有限,加上它们更多是出于约定俗成的体育精神,并不难理解,而我们今天还是想继续以棒球文化为主题,所以点到为止。

TAG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