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中国女拳手的,真的是个“男人”?

图片

文 / 孟桥

编 / 李禄源

奥运会上最早的性别检测出现在1936年,当时的检测形式简单且原始——女性运动员脱光衣物,由医疗团体用肉眼确认第一性征,这种性别测试法也被称为「Nude Parade」。

很显然,这种做法并不人道。随后近百年时间里,奥运会的性别检测也从最初的视觉确认逐步演化成了细胞确认、基因定义,测试手段更加文明,科学性也大幅提升。

然而就在科技与文明都已经无比发达的今天,阿尔及利亚女子拳击运动员伊曼·哈利夫(Imane Khelif)还是陷入了需要性别自证的窘境:因为一场奥运会的比赛,针对伊曼·哈利夫的性别质疑席卷了全球社媒平台,反对者们指控「她是男人」「把她赶出奥运会」,甚至「让她脱下裤子」。

图片

伊曼·哈利夫 图源:NBC

北京时间8月10日凌晨,伊曼·哈利夫在巴黎奥运会女子66公斤级拳击决赛中战胜中国运动员杨柳,夺得金牌——当之前大众质疑的对象真正触及了自己集体的利益,声讨声无疑会成倍增长。

正因如此,我们在此想要通过这篇文章,把一些深入的调查与思考呈现出来,尽可能让大家在看待这一话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地进行判断。

图片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

有关伊曼·哈利夫的舆论,开始于一周前。

在巴黎奥运会女子66 公斤级拳击16强赛中,意大利选手安吉拉·卡里尼对战哈利夫。比赛第35秒左右,卡里尼面部连续两次遭受直击,叫停比赛;重启后进行至46秒,卡里尼表示无法继续坚持,随后退赛。

赛后,卡里尼大呼「不公平」,表示「她就是个男人!我不想被打死」,并拒绝与哈利夫握手。

图片

安吉拉·卡里尼 图源:Fanpage

本该只是奥运赛场上一场普通的拳击比赛,但事情从这里改变了发展的方向。

舆论在社媒上疯狂发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是:奥运会、女子拳击、46秒、男人把女人打哭——一时间,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质疑伊曼·哈利夫是否真的是女儿身。

在这场舆论的风暴里,中国台湾拳击运动员林郁婷也被卷入其中。两人都被指控为「混入女性体育比赛的男人」。

社媒平台上,站在伊曼·哈利夫反对立场上发声的公众人物包括JK罗琳、埃隆·马斯克、特朗普、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等人。其中,梅洛尼特别表示,这场比赛「并不是一场平等的战斗」,并再次强调,自2021年以来,她一直反对允许具有「基因男性」特征的运动员与女性同场竞争。

而整个事件的第一个疑点,也就是出现在这里。

诸多声称「伊曼·哈利夫是男人,让他继续参赛是损害女性运动员权益」的声音中,不乏所谓的精英、富商甚至国家领导人。那么在彼时还没有任何具备信服力的证据公布的情况下,这些经历过完整高等教育的精英们,究竟是如何能够做到言之凿凿,带领自己的百万关注者和支持者向一个运动员发起围攻的?

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舆论的结果却在一夜之间被确定——在这个可能是立场、声量、情绪等一切外界影响都比本质的真相更为重要的时代,人们在思考争议性话题时,已经不愿再费力搜寻和拼凑「原因」与逻辑去逐步推导一个结果,「原因」本身开始变得灵活,去服务于那个声量最大的「结果」。

于是我们看到,伊曼·哈利夫被认证成了「男人」或「跨性别者」,唯独不再是女人。

哪怕她此前多次表示自己就是女性,并在心理和生理上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性别认同。

图片

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发布个人社媒声援安吉拉·卡里尼,并指责伊曼·哈利夫和国际奥委会。文本信息大意为「安吉拉,我知道你不会放弃,总有一天你会用努力和汗水,在真正公平的竞争中赢得你应得的成绩。」

事已至此,整个事件的核心部分回溯已经结束。但是作为一次调查,在当事人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拿出足够证据的背景下,把一场舆论风波的责任方粗暴地归于大众或网友,多少有些不负责任。我们想要尽可能挖出事件背后那个最大的诱因。

一封国际拳击协会(IBA)在2023年公布的,取消伊曼·哈利夫参加女子拳击世锦赛资格的邮件,就这么出现了。

图片

反对者的证据

先来看看这封邮件。

图片

上面图中的这张纸,是IBA在2023年发给伊曼·哈利夫的一封私密邮件。邮件通知她由于未符合IBA世界女子拳击世锦赛的参赛资格,被赛事排除在外。中国台湾运动员林郁婷也是因为这封邮件被牵扯进这场舆论风暴当中的。

这本该是一封私密邮件,却被IBA曝光在了大众面前,而它被公之于众的时间也极为巧妙,正是在哈利夫这次性别争议爆发之后。也正是这封邮件,成为了伊曼·哈利夫的反对者们最为有力的论据。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份邮件的出处无误,IBA董事会会议记录中的确存在相关记录。但问题在于,邮件上没有任何一处提及了伊曼·哈利夫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检测,只含糊其辞的表示其「2023年3月17日检测结果」不符合IBA参赛标准。

另外,邮件上引用了IBA技术和竞赛规则4.2.1。经过查阅后,我们也的确在IBA竞赛规则文件中找到了这条4.2.1,并且确实是一条针对运动员性别参赛资格的规则。其中明确写道:拳击手将与同一性别的拳击手进行比赛,即按照本规则的定义,女子对战女子、男子对战男子。

图片

这封邮件一经曝光,在舆论场其实就足以把伊曼·哈利夫的职业生涯送上「断头台」。但出于对调查负责的态度,我们又查阅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并且看到在这场舆论风波发生之前,IBA为此也的确做了不少的事情——

2023年3月23日,IBA医疗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哈利夫资格的报告;

2023年6月5日,IBA向国际奥委会(IOC)发送正式信函联系了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并向他阐明了情况;

2024年7月31日,IBA就上述取消运动员参赛资格一事发表了第一份声明。

至此,IBA和IOC的态度都值得我们思考。

根据国际体育仲裁法院(CAS)公布的一份声明显示,由于国际拳击协会(IBA)未能完成治理、财务和道德问题方面的改革,国际奥委会(IOC)在2023年6月决定撤销对IBA地位的承认。

这就是为什么在本届巴黎奥运会上,所有拳击项目均采用了奥运会规则,与IBA没有关系。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除名的IBA在奥运会开始之前频繁上书IOC,又在事情发酵后迅速公开了一年前的那封邮件,其背后的用意不言而喻。

然而如果细看IBA公布的信息又显得十分扭捏——无论是在通知选手取消资格的信函上,还是董事会会议记录中,IBA均未提及具体对运动员进行了何种检测,或是检测结果。唯独在写给麦康奈尔的信函中,IBA透露了一些信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封信函是IBA至今唯一一份提及了伊曼·哈利夫接受的是DNA检测,并附带了其染色体检测结果的公开证据。

但在我们所能够找到的唯一公开版本的信函内容中,关于运动员具体染色体检测结果的信息,还是被涂黑遮盖了。

图片

公开版本信函中,关于运动员染色体检测的结果被涂黑遮盖

在信函发出后的第11天,国际奥委会体育总监基特·麦康奈尔对IBA进行了回复。在信中,麦康奈尔并未对IBA呈上的检测结果做出任何评价,只是强调了两件事:

第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拳击预选赛及正赛在IOC的全权管辖之下;

第二,2024年巴黎奥运会拳击预选赛及正赛选手资格的评定,是基于2020东京奥运会上已经被采用的规则。

翻译一下就是:这届奥运会的拳击比赛由IOC来管,与你们IBA无关;IOC在上届奥运会拳击比赛就已经就采用奥运规则了,这届也用不着你们插手。

随后时间来到8月1日,当舆论爆发,IBA开始谴责IOC失职。

两天之后,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公开发声,任何针对伊曼·哈利夫和林郁婷的仇恨言论,都是不可接受的。

而在更早的7月29日,IOC也曾明确表示:「所有参加2024年巴黎奥运会拳击比赛的运动员都符合比赛的资格和参赛规定,以及所有适用的医疗规定。」

基特·麦康奈尔的回复不置可否,官方在赛前的声明十分坚定,而巴赫的愤怒更是直接表明和重申了IOC的态度。

图片

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在后续发言中也重申「所有参加女子项目的选手都遵守并符合比赛的资格规则」。

而在那封邮件之外,这场舆论风波当中另一项传播甚广的,关于伊曼·哈利夫有XY染色体的传闻,其实来自官方发言之外,是由时任IBA主席奥马尔·克拉姆列夫传出来的。

他表示,「根据一系列测试结果,我们确定了一些试图假装成女性的运动员,他们有XY染色体。」

尽管「XY染色体」一词从未出现在上述IBA的官方声明中,尽管克拉姆列夫既不能明确说出是哪名运动员拥有XY染色体,也无法提供后续证明,但这一含糊其辞的信息加上那封邮件,已经足以推动「伊曼·哈利夫是男人」的舆论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

图片

奥马尔·克拉姆列夫 图源:IBA官网

一封在恰到好处的时机下被曝光的邮件,和一句含糊其辞的发言,被舆论的支持者们牢牢撰在手里,让整个事件不断发酵。

图片

支持者的辩驳

看完了反对者的论据,我们再来看看站在他们对面的那群人,姑且称这群人为支持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支持者或许并非支持伊曼·哈利夫这名运动员本人,而是不愿意在证据尚未确凿的情况下,武断的给一个事件下定结论。

相比于反对者,支持者很难拿出像样的书面证据来论证自己的立场,毕竟无法要求伊曼·哈利夫当众脱裤验身以示清白,他们更多的是通过推理来进行辩驳。

我们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想要将一名运动员搞臭,最好的方法除了质疑其涉药,就是污名化其性别。仿佛这个人本身被污名化了,取得的一切成绩也就不作数了,更无权再诉诸道理。

在这一背景下,站在支持者的立场,我们不妨来做个试验,以尽可能短的篇幅,将伊曼·哈利夫的两大主要反对者们污名化。

(注意,下面这段内容出现在本文只是为了此次试验,请理性解读。)

首先是国际拳击协会(IBA)。这本身就是一个烂到根的组织,IBA深陷财务不透明的泥潭,同时一直受到外界有关管理、腐败和无能的质疑。近年来IBA的一名乌兹别克斯坦高级领导人,甚至被证明与跨国犯罪组织有勾连。

中国观众们对IBA的印象,可能要追随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拳击手吕斌在49公斤级1/8比赛中对阵肯尼亚老将姆盖。对那场比赛有印象的观众们应该能记得,吕斌全场压制姆盖,其中甚至还有一次将对手打了个读秒,但最后的结果是,IBA的裁判判定姆盖获胜。吕斌在社媒直言,裁判偷走了我的梦想。

赛后,爱尔兰、中国、美国、洪都拉斯等多国运动员指控IBA裁判黑哨,36名参与执法的IBA裁判集体被停职,国际奥委会与IBA终止合作,本届巴黎奥运会的拳击项目就无IBA参与,采用的是奥运会拳击规则。

这样一个贪腐、涉黑、黑哨一应俱全的组织说的话,能信吗?IBA反对伊曼·哈利夫,无非是为了指责国际奥委会的无能,并与之抗衡。

说完IBA,另一个要说的就是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她自2014年起担任意大利民族保守主义、右派政党意大利兄弟党的领导人,自2020年起担任欧洲保守派和改革主义者党主席。可以说在意大利,她就是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这位女士还是白人民族主义「大取代」阴谋论的支持者——该理论认为,欧洲的白人在人口及文化层面正逐渐被非白人(特别是伊曼·哈利夫这样的穆斯林)有意识地进行取代,手段包括大规模移民、人口增加及降低出生率。

这样一个「恐穆」的种族主义者,会去针对身为阿尔及利亚穆斯林人的伊曼·哈利夫,完全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情理之中。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上面这样的污名化骂战向来行之有效,但同时这种做法本身也是虚无的。除了赢得骂战、煽动情绪之外,污名化无法成就任何有意义的东西——就像上面这些污名化足以将IBA和梅洛尼搞臭却无法证明伊曼·哈利夫真的是女人一样,反对者无论给哈利夫泼多少脏水,也没法确切地证明她是一个男人。

图片

图源:Reuters

而除了使用这种手段,支持者们也会采用质问的形式——

在如此频繁、需要工作人员直接见证的药检之下,伊曼如何隐藏男性身份?

在阿尔及利亚这样一个连同性恋都会被判刑的保守穆斯林国家,怎么可能会允许变性人存在?

但现实的悲剧在于,直到官方定性的证据和结果摆到明面上公示之前,从虚无的骂战中滋生出的恶意已经实打实的存在了,并且从第一秒开始,就对伊曼·哈利夫和林郁婷这两名运动员造成了伤害。

图片

大众应该怎么做?

最后,让我们找回一些理智,试着带上一点善意,去复盘这个事件。

可以想见,2023年IBA对伊曼·哈利夫和林郁婷的处罚,以及IBA主席克拉姆列夫有关「XY染色体」的发言,在当时的意大利女选手安吉拉·卡里尼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形成了一个「我的对手可能是男人」的心理锚点。

而一年后的巴黎奥运赛场上,伊曼·哈利夫的一记重拳激活了这颗种子,它开始发芽。

那一瞬间,安吉拉·卡里尼所经受的痛楚、不甘和遗憾等负面情绪全部被导向事先种下的心理锚点,这个锚点既能解释为何赛后卡里尼大呼「不公平」、拒绝握手等行为,同时也成为了上述负面情绪的一个泄洪口。

从善意出发,我们愿意相信卡里尼赛后的反应并非有意为之,只是过度依赖于最初接触到的错误信息,所做出的错误的决策。

更何况,卡里尼在赛后向伊曼·哈利夫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歉意——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也在舆论的传播过程中被忽略了。

卡里尼表示:「我为自己对手的遭遇感到遗憾,我不该拒绝握手。实际上,我想向她和其他人道歉。我当时很生气,但只是因为我的奥运会化为泡影。」

图片

很遗憾,正如伊曼·哈利夫的反对者们拿不出完全公开、确凿且官方的证据证明她不是一名女性,支持者们也摆不出什么证明来让大家确信她就是女性。

我们想要说的其实十分简单:在清楚完整的证据链被呈上之前,没有任何人应该遭受伊曼·哈利夫和林郁婷所遭受的网络暴力。这样的赛博私刑,绝不比1936年女性运动员所遭受的非人道的性别检测更加文明。

如果今天仍有一名女性不得不脱下裤子才能向世界证明自己是女性时,那这个世界准是坏掉了。

作为大众,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呼吁官方尽快给出一个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力的证据和结论,为这场舆论风波做出一个真正正确的结局。

TAG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