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地理:汉萨同盟——从德国北部出发 通往更遥远的地域

这篇文章缘于一个我被问到过许多次的问题:“汉莎罗斯托克“”队名中“汉莎”的含义是什么?球队与知名航空公司“汉莎航空”是否有关联?

首先需要说明,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赞助关系。汉莎罗斯托克(Hansa Rostock)与汉莎航空(Deutsche Lufthansa)名字中共有的“汉莎”,背后是13至15世纪的海洋贸易史。

中世纪时,波罗的海成为欧洲主要的贸易航线,最初,人们通过波罗的海,从北欧和东欧地区将盐、金属、谷物、鱼类、皮毛等原材料运输到西欧,在那里交换工业制成品,特别是纺织品。12世纪后叶,德国的北方城镇一起经营和管理着波罗的海的贸易,到13世纪中期,这些城镇(以德意国北部诸城镇为主)结成了商业、政治同盟,大约160个城镇成为了该同盟——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汉萨同盟出现之前,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过两个自由市同盟——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各城市通过结盟的手段应对商队受抢夺的危险和强盗的抢劫。这种城市联盟很快发展为一种互利手段,成员城市间相互放弃征收水路和陆路的通行税,并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两个自由市同盟于14世纪先后解散,这种互利共赢的方式则接续了下来。

(位于荷尔斯泰因门上方的汉萨同盟格言:对内一致,对外和平)

汉萨同盟的主要城市有吕贝克(Lübeck)、不来梅 (Bremen)、哥得兰(Gotland)、罗斯托克(Rostock)、里加(Riga)、但泽 (Danzig)、科隆(Cologne)。其中,吕贝克为汉萨同盟的中心城市。

(中世纪的吕贝克)

吕贝克地处德国北部,周围的河流短促,进入吕贝克的商品,不能有效深入德国腹地,是一个十分适合转运的外贸港口。汉堡则与吕贝克形成了互补,易北河与诸多河流一起,覆盖了德国北部主要的贸易圈。自汉堡向东,可与吕贝克的商路接通,向西可至北海,参与英国、荷兰等地的贸易,向南则可深入欧洲腹地,两座城市形成的城市同盟,是为汉萨同盟的雏形。

(汉萨同盟遗存至今的货仓)

北欧和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是一个重要而广阔的市场,对资源的需求量极大,以吕贝克—汉堡城市同盟为基础,同盟商人与之建立起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与此同时的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则被纳入了汉萨同盟的势力控制范围。

随着更多实力较强的城市的加入,各城市的贸易链连结在一起,同盟的实力日渐壮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商业共同体。

(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可以看到同盟城市呈条状分布,任一区域出现问题都有可能打断航线,这样的分布格局,为同盟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同盟城市有着美好而共同的愿望——确保在波罗的海—北海地区进行贸易。作为一个松散的城市同盟而非联盟国家,毫无疑问,利益是让各个城市缔结盟约的原因。

从波罗的海到北海,英国的羊毛、弗兰德斯的纺织品、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木材和蜂蜡、德国的毛皮和小麦、瑞典的铜、铁矿石……都在汉萨同盟的控制下畅通无阻。

(穿行于各港口的汉萨同盟船只)

北海与波罗的海,被丹麦人控制的日德兰半岛相隔。

日德兰半岛地处北欧的“十字路口”,不甘汉萨同盟包围领土的丹麦人决定对其发起攻击。丹麦军队首先袭击并且洗劫了维斯比,并在赫尔辛堡将汉萨海军尽数击溃。双方签订了《沃尔丁堡条约》,按照条约内容,汉萨商人大量的特权被丹麦人剥夺。

五年后,汉萨同盟与瑞典缔结盟约,重新组建了一支舰队。在随后的战争中,汉萨瑞典联军击败丹麦和挪威的联盟军,与丹麦人签订了《施特拉尔松德条约》。

(《施特拉尔松德条约》原件)

这份条约及其后与挪威、波兰等国家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汉萨同盟的实力达到了顶峰,14世纪的汉萨商人,竟然拥有对丹麦王位候选人的否决权。

(吕贝克城市主题邮票,有着明显的历史感)

作为一个松散的同盟而非坚实的政体,汉萨同盟规定每三年一次在吕贝克召开议会(Diet),开幕日期通常在复活节前后,被称为“汉萨日”(Hansetag),应与会的城市代表若连续三次缺席,该城市则会被从同盟中除名。

然而这个规则并未被很好地遵守,1363年至1550年间,共召开了53次议会,前87年里召开了34次,之后60年里举行了12次,最后40年中只举行了7次。

(建造于15世纪中期的“吕贝克之鹰”,是当时最大的帆船,它本身是为应对北方七年战争而建造的,但事实上,这艘耗费巨资的帆船从未被用作军事用途)

“别把一刻当永久,若要说从前,谁不曾伟大?”,汉萨同盟最终还是在市场规律的助推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大陆发现以后,大西洋沿岸城市兴起,以波罗的海航运贸易为基本的汉萨同盟市场减少,与此同时,汉萨同盟的传统盟友条顿骑士团开始衰落……诸多原因的叠加下,汉萨同盟逐渐走向没落。

1669年召开最后一次会议后,汉萨同盟正式解体。它是13世纪至15世纪北欧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势力,特别是在与低地国家、英国和波罗的海国家的贸易中。

(位于卑尔根的汉萨同盟博物馆)

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成为了同盟最后的成员,直到1862年。

两德统一之前,它们是唯三在正式的德语名称中保留“汉萨城市(Hanseatic City)”字样的城市。自1990年以来,德国又有其他24个城市采用了这个称号。

如今,曾盛极一时的汉萨同盟早已不复存在,“Hansa”这个词语,则以命名的方式继续书写着它的故事。

(柯克帆船)

汉莎罗斯托克的队徽,原型是作为汉萨同盟商船的“柯克帆船”(Hansa Kogge)。

柯克之前的帆船均以桨为主动力,船帆只是辅助(如北欧维京人的帆船),柯克帆船则恰好相反,帆从辅助变为主动力,柯克船的稳定性和舱容较前代帆船有所提高,适于做货船。

柯克船采用单桅杆悬挂四角方帆,船板使用搭接法(由数片外板交叠铺成,类似屋顶瓦片的层叠,造出的船表面凹凸不平,相对比较坚固),建造相对简单,但严重限制了船帆对不同风向的风力的使用,不能航行太多次,不适于远洋航行,也限制了船身的大小。

(由柯克帆船改良而来的卡拉克船)

为了远航需要,欧洲出现了一种由柯克船改良而来的“卡拉克船”(Carrack),卡拉克船船体短胖,有高艏楼和艉楼,采用三桅或四桅,有三角帆辅助转向,使用缝接法(相比搭接法,缝接法的木板间没有重叠,采用对接的方法,木板间使用油灰或者沥青等捻缝,这样可以实现多层船壳的建造,保证船体增大的同时不致强度降低)建造船体。

这种船的外形显然不如柯克船美观,但它的船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风力的利用更加高效,航行性能确实要比柯克船更好。

(汉莎罗斯托克官方号对球队的昵称即为“Kogge”,虽然我感觉船身的形状更接近卡拉克船)

引用《海洋与文明》的一段书评:航海是一件高贵的事情,对人类而言比其他一切事物都更有用。不仅是因为它可以输出过剩的物品,并提供当前缺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不可能成为可能。

我们就像河流一样,源自大陆,但终归要汇入海洋。曾经的闭门造车终究变为如今的航路纵横,这样的蜕变看似悄无声息,背景却永远都如涌流的海洋般深邃而恢弘。

TAG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