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开幕式,不止体育场一种形式

图片

很多人不喜欢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但我挺喜欢的,比较独特。

本来不想看,但还是想感受一下氛围。没想到看了几分钟,立刻就喜欢了。

看惯了传统的体育场开幕式,巴黎让人耳目一新。突破了体育场框架,运动员坐船游塞纳河,大量结合人文、艺术、历史的短视频,热气球火炬,都很有想象力。

我很喜欢刺客信条传送火炬,小黄人和蒙娜丽莎,恶搞《最后的晚餐》,以及最后席琳·迪翁的演唱。

图片

至于楼梯上那段让直播解说瞠目结舌的三人行,我也看不懂,看不懂就看不懂了,没必要装懂。资深电影迷说,这是致敬某一个电影,但我肯定没看过。有时候,你搞不清法国人是在致敬还是恶搞,或者包容,或者打擦边球。

图片

因为我非常喜欢看欧洲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所以对巴黎用这种方式呈现开幕式完全能接受。法国电影讲究色彩、隐喻、感觉,有时候说不清道不明,但就觉得挺好看的。爆米花电影我也爱看,爽一下,过瘾。

图片

其实法国人这么搞开幕式,也有几个不得已:

第一,没钱,把太多钱投在现场演出,玩不出那个味儿。

第二,体育场演出再怎么玩,玩不过北京奥运会,那已经到头了。

第三,要展现的元素太多,体育场空间太小,场景太远,人文、历史、艺术、肤色、LGBT……每一个都想展现,照顾到,但没一个能细致,玩得不好就说你歧视,偏见,不够包容。

图片

法国人想明白了,只有玩自己擅长的,不能在原来的框框里打转转。北京奥运会把体育场开幕式玩到极致,后面的几届想尽办法,还是被吐槽:希腊主打历史,伦敦玩起互动,巴西极尽狂欢,日本玩起了文化,能看明白的却不多。

所以,巴黎的开幕式本质上是创新,突破传统,另辟蹊径,扬长避短。

很多人不喜欢巴黎的开幕式,是因为看惯了体育场开幕式。说他们喜欢体育场开幕式也不见得,比如传统的运动员入场式就冗长无比,一个多小时还走不完。这次改游船,既省时间,还宣传了旅游。唯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中国代表团还要跟别的国家拼船,又不是运动员规模不够大。

图片

很多看惯了体育场入场式的朋友喜欢不起来,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开幕式其实是为他们准备的,而不是现场观众。

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在现场看过奥运会或其他大型运动会的开幕式,反正我没有看过。票量有限,而且很贵,记者有证也进不去,只有少量能够分配到开幕式的座位,坐在上面也就是看一个大场面。

在巴黎开幕式上,最惨的正是现场观众。他们要么坐桥上,要么在岸上,要么在协和广场,铁塔旁边,只能看到一个片段。当时还下着雨,每个人穿着雨衣,大多数人在等待他们能看到的那一小段时,都在低头玩手机。

而我们却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画面,节奏很快,完全符合当下小视频潮流。我相信导演们研究过才这样做。

图片

巴黎奥运会给我两个感想:第一是要主动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第二,只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没有好看的或不好看的。

一想到奥运开幕式,就想到体育场,就想到张艺谋,那往后所有的奥运开幕式都没法看。好比吃过了满汉全席,别的什么菜都看不上眼,吃什么都没味儿。

如果干不过别人,有没有想过换一条路,跳出原来的传统框架,上升到另一个维度,从上往下看?

至于好看或不好看,都是相对的。我常说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只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吃的菜,没有好吃和不好吃的菜。说这个菜不好吃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在另一个人嘴里就很好吃,因为他喜欢。我很喜欢喝老北京的豆汁,闻着酸臭,喝完唇齿留香;但很多人不喜欢,说不好喝。

喜欢或不喜欢应该得到尊重,好看好吃和不好看不好吃,则是主观感受。

这个世界丰富多彩,不只有一种颜色。

奥运会开幕式可以百花齐放,不只有体育场一种形式。

图片

TAG标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