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2028入奥的项目,背后有一群闪耀的她们

文 / 白大省

一切要从一条已经不是新闻的新闻开始:

2023年10月16日,国际奥委会第141次全会,通过了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新增棒球/垒球、棍网球、板球、壁球、腰旗橄榄球五个大项的提议。

说是五个大项,IOC的官方配图里,实际包含的是六张比赛照片,被分开呈现的,就是棒球和垒球(左一和左二)。

图源:IOC官网

棒球和垒球,与其说是同一项目的男女版本,更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场地到规则都有着相似性,但各有千秋,无法彼此替代。奥运体系里遵从「男棒女垒」的分配,而在国际棒垒球联合会(WBSC)的官方赛事里,女子棒球、男子垒球以及男女混合的五人制棒球、慢投垒球,也在持续推广开展着。

认知度上,尽管都还是小众项目,但这几年棒球在中国的热闹和吸睛,更突显了垒球的陌生与冷清。更鲜为人知的,还有中国女垒曾经称霸亚洲、夺得奥运亚军的辉煌历程。

我们试图用一张表格,勾勒垒球、中国垒球,在过去数十年间的一段历程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世界垒球排名,中国队位列第15 图源:WBSC官网

跨度近40年的只言片语,勾勒出来的是一个曾经辉煌、如今正在从低谷中奋力前行的中国女垒。垒球将在2028年第六次入奥,无疑给从职业到草根的「中国垒球人」打了一剂强心剂。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与展望2028的奥运历程同样重要的,是回溯中国女垒如何铸就曾经的辉煌,是审视当下,探究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

我们通过与两代「垒球人」代表的交流,试图拼凑中国垒球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的脉络,让这个本该生机勃勃的项目,在下一个奥运周期来临之前,不再那么陌生。

刘雅明:「铿锵玫瑰」最早是形容中国女垒的

刘雅明,世界棒垒球联合会垒球名人堂成员,前国家女子垒球队主教练,中国垒球协会训练总监,中国垒球协会青训中心训练总监。从1983年担任中国女垒国家队助理教练,随后多次出任中国女垒主教练、教练员。40多年的岁月,刘雅明与中国垒球深度绑定,是塑造、见证中国女垒辉煌历程的名宿。

因为对曾经的岁月印象深刻,加之记忆力超群,尽管跨越数十年时光,刘雅明说起一代代女垒队员的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依然清晰如昨。

「‘艰苦奋斗,刻苦训练,顽强拼搏,为国争光’,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女垒主教练李敏宽总结的这十六个字,是中国女垒每一天都在做的,也是中国女垒精神的浓缩。」

有多艰苦?

一是人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仅有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四川等七八个省市设有垒球队,加上青年队,粗略统计「全国仅有约200人干这个项目」

二是场地条件差。1986年国家队在秦皇岛集训,最远的一块足球场给了垒球。锄草辟出内野场地,但坑坑洼洼,球打上去都是不规则弹跳,极易引起受伤。教练组借了台手扶拖拉机,从基地外的沙滩上一车一车运沙子,每天训练后,带着队员们一盆盆往地上铺,就这样干了三个晚上,自己铺垫出一块稍微平整点的内场。

在这样的条件下,从昆明海埂,到秦皇岛,到九十年代的北京奥体中心,「就这么些人,披星戴月地练,从意志品质到技战术,拼到世界前列水平。」

披星戴月不是夸张,刘雅明回忆在昆明的日子,「早上6:00开始,晚上还有人在加班加点练习,后来去昆明采访足球的记者们注意到了女垒,都赞叹女垒队员艰苦奋斗的干劲儿。八几年有个广州媒体,用多半版讲了中国女垒在海埂基地训练,第一次提出‘铿锵玫瑰’,所以这个说法最初是形容女垒的。」

训练中的刘雅明给队员打教练棒

那也是中国女垒征战四方、扬名天下的时代。1983年参加第二届香港国际女子垒球邀请赛,中国女垒力挫82年世界锦标赛冠军新西兰队等强敌,夺得冠军,开启荣耀时代。

随后,从1984年获得洛杉矶国际杯女子垒球锦标赛亚军、1985年南太平洋精英赛获亚军、1986年的女垒世锦赛亚军、到随后的亚锦赛四连冠、亚运三连冠、以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女垒创造了在亚洲没有对手、在世界上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局面。

1990年,北京亚运会,中国女垒夺冠留念

刘雅明总结中国女垒在八九十年代出道即巅峰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靠举国体制的人才培养,二是有充足的训练时间,三是梯队建设和人才输送通路。

刘雅明回忆,事实上,在女垒国家队连创佳绩的同时,中国女垒青年队也在当时的主教练俞昌和的严格训练下取得了优秀成绩,包括1985年世界青年女子垒球锦标赛冠军。而柳絮青、张春芳、阎仿、王颖、陶桦在内的一批著名国手,也是从青年队一路历练、进入国家队的。「所以今天回看中国女垒当年的成绩,国青队的作用不可忽视。」

1996年奥运赛场,从左至右:陶桦、刘雅明、柳絮青、欧敬柏

女垒传奇的塑造,还源于一以贯之的刻苦训练态度。据刘雅明介绍,「那时候国家队遵循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理念,教练组对队员的要求是保质保量、不达到要求不下课,队员们每天也都拼着喊着扛了下来,有的队员甚至还在全队训练之余额外加练。全队从上到下也达成默契,上肢伤了就练下肢、下肢伤了就练上肢;什么练习都做不了就在旁边看着,因为就算是看,也是学习领悟的过程。

垒球比赛常遇几个小时的延长局,国际比赛通常采用佩寄制,极端情况下难免遇到一天三赛甚至四赛,凌晨四五点起床集合,比赛打到深夜,加上高温、雨天等等,对体能和意志品质都是极大的考验。而正是因为有高强度、高密度训练的铺垫,才能确保队员们拼到最后一刻。

国际赛场上的中国女垒

刘雅明还提起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的例子,年轻的投手张艳清技术能力突出,但意志力和体能达不到教练组的预期。「所以就是练,没别的。」从7月开始,除了每天规定的技术训练,张艳清还在教练组的安排下每周加练三次体能(每次跑20个400米计时跑,不达标不算数)。一开始突然上量导致发烧,恢复后继续练,一直到悉尼奥运会之前。

2000年9月20日,悉尼奥运会垒球赛场,中国女垒迎战老对手美国队,教练组使出奇招,派出张艳清替代主力投手王丽红出场。势均力敌的比赛持续胶着,常规的七局结束时比分仍是0比0,延长局又连打六局,双方仍未下分。

张艳清凭借训练铸就的坚强意志和高质量的投球,一直在场上持续压制对手。终于在第14局上半,中国队打者张春芳打破僵局,敲出安打拿下制胜的2分;14局下半,中国队稳固防守至最后一刻,没让对方得分,最终2:0拼下了这场超长对决的胜利。

这是中国女垒截至目前在重大国际赛事中唯一一次战胜美国队。回忆这场比赛,刘雅明表示:「当时有媒体报道说这场胜利是一种‘幸运’,实际上对于张艳清这样的年轻投手以及全体场员,如果没有刻苦训练带来的意志力和对技战术的严格执行,不可能在这种高水平比赛中坚持到底,顶住压力发挥实力,创造这样‘空前绝后’的战绩。

那一届奥运会中国女垒最终取得第四名,至今回忆,时任主教练的刘雅明依然既欣慰又意难平。「比赛一场场拼,队员们充分贯彻了教练组的战术思路,也确实打出了水平,尤其是很多年轻选手在关键比赛中站出来证明了自己。可惜也错失了一些关键机会,没能多赢几场、拿下奖牌,对结果还是比较遗憾。」

刘雅明(左四)在赛场上与队员们交流

2000年之后,刘雅明暂时卸任国家队主帅赴美交流,深入了解了美国NCAA垒球联赛的模式,回国后先后担任女垒国青队、上海女垒队、四川女垒队主教练及上海棒垒球队总教练,并在2010-2012年、2016、2021-2022年再次挂帅国家队主教练,继续用大赛经验、广阔视角与创新的训练思路,启迪一批批女垒队员们。

2008年后垒球从奥运项目移除,过往的国家队集结形式、训练模式均随之改变,加之职业化程度不足、赛事体系的不完善,中国女垒走入低谷期,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也日渐降低。

在这一过程中,尽管曾作出邀请美国教练执教、派国家队赴美「与狼共舞」积累比赛经验等一系列尝试,但在刘雅明看来,这些仍不是中国女垒的人才培养和长久发展的核心路径。

刘雅明直言:「20世纪末的20多年间,中国女垒一直与美国、澳大利亚等队共同跻身世界垒球第一集团,中国教练员遵循从管理上要成绩的原则,积累并延续的训练理念、战术水平,也在那时引领国际垒坛,是很多强队认可、研究、学习的对象。而近十几年来,中国垒球更多地依赖国外教练、科学训练等看似先进的方法,却越来越偏离了自己的风格和技术理念,造成体系化缺失、人才断档,走了一段弯路,得不偿失。

与之相对的是日本女垒从20世纪末的崛起,刘雅明认为,这归功于日本垒球协会在96年后,针对日本女垒十几年来没有进入世界垒球第一集团做了针对性的战略调整,体现在大力发展企业联赛,并着力将包括中国选手在内的国外优秀投手引入本国企业队、以此助力本土球员水平提升等一系列举措。

2023年,日本投手上野由岐子在女垒世界杯小组赛赛场上 图源:WBSC官网

谈到中国垒球的发展路径,刘雅明的回答显然是经过长久思考后提炼的:「中国垒球要真正发展强大,一是国家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技战术风格和训练方式、多打高水平国际大赛、打出成绩擦亮金字塔尖;二是建立从专业队到联赛的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充分发挥青年队的梯队作用;三是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让垒球被更多的人看到、接触到。」

如今,刘雅明在绍兴担任中国垒协青训中心训练总监,也是带着这样的思考和责任。他希望从年轻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出发,用经验结合先进理念,给女垒国家队、梯队培养定风格、定目标,瞄准的是2028、2032甚至更远的未来。

「从我的角度来讲,就是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理念更多地传达和传承。我在垒球四十多年的成长过程,那么多国际大赛的锤炼、高强度高密度训练,带给我们这一批人的眼界、技术能力、以及最重要的女垒精神,不是我个人的,而是中国女垒的财富。我们的使命就是把它们完全奉献出来,毫无保留,趁我现在记得住、说得清。」

希望刘指导的希望不只是希望。

刘然:让垒球先热闹起来

约从2015年起,在「海归」增加、院校推广、体教融合、资本关注的大背景下,尽管棒垒球一直缺席奥运会,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业余棒垒球俱乐部、青少年棒垒球培训机构却开始逐渐生发。

业余打球的成年人、学打球的孩子们前所未有地多了起来。北京奥美德威熊棒垒球俱乐部的创始人刘然选择进入棒垒球领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刘然与棒垒球的结缘很早很深——他的父亲就是前文所述的中国女垒前主教练刘雅明。但刘然从小从没打过棒垒球,更没想过会以此为事业。机缘巧合之下,2015年,「海归」刘然从美国回到国内,从协助女垒国青队训练、组织垒协的青少年垒球赛开始,这才开启了自己的垒球生涯。

2016年起,刘然开始在北京的奥体中心垒球场组织业余棒垒球的训练,并逐渐感受到业余棒垒球的升温,尤其是「慢投垒球」。

相比对投手、捕手、场地要求更高的棒球、快投垒球,慢投垒球是个门槛相对低、性别及年龄兼容性强、参与度更高的垒球玩法,能让不同经验背景的参与者更迅速、沉浸地感受棒垒球在攻防之间的合作、默契乐趣,也能凸显个人能力,因而让棒垒球运动变得不那么小众。

很多如今常年热爱垒球的人,都是从接触慢投垒球开始「入坑」。国际棒垒球联合会也在2023年推出了慢投垒球世界杯,足见其影响力的持续增长。

慢投垒球比赛中

2018年可谓北京「业余慢投垒球赛事元年」,「熊猫杯」中国慢投垒球企业联赛北京分站赛、亦庄经济开发区等慢投垒球赛不约而同地举办。刘然也在2018年夏天正式推出了自己的业余慢垒联赛。

「那时的想法就是办个持续时间更长、能更充分享受过程的特色比赛,培养大家参与比赛的习惯,让北京的业余慢垒圈子热闹起来。」所以刘然从联赛的第一年起,就琢磨了不少创新的赛制,包括单场比赛时间拉长、允许个人及球队「空降」参赛,甚至逐渐融入棒球、快垒规则,以期更大程度上地模糊项目之间的边界,让比赛更精彩、过瘾。

历经几年的时间,慢垒联赛每年可以稳定地举办春季、秋季两个赛季,每个赛季至少8支社会球队参赛,单赛季持续三个月,活跃参与者数百人,占据北京业余垒球爱好者的半壁江山甚至更多。越来越多的棒垒球爱好者在慢垒联赛「出道」,第一次站在垒球场打比赛,在比赛中加深对这项运动的认知。

2023年,慢垒联赛春季赛揭幕战

后排右二为刘然

谈到联赛,刘然说:「我这些年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之一,就是造出一个平台,让越来越多喜欢打球的人找到彼此。今天参与慢垒比赛的人几乎没可能成为垒球国家队的选手,但我希望它是一颗种子,或者是蝴蝶的翅膀,在未来、在下一代,改变更多人对棒垒球运动的认知,让更多人关注中国棒垒球的发展,用这样的方式尽一份力。

而他的另一个成就感来源,就是棒垒球青少年启蒙教育。

和很多棒垒球专业选手退役后担任教练的路径不同,刘然成为教练是半路出家,但起点颇高——回国后,在中国女垒青年队的教练翻译工作,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了解了垒球专业训练的体系知识,也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

2017年,因为偶然的机会,刘然收获了自己的第一个小徒弟:一名刚开始学习棒垒球的5岁小学员。彼时的棒垒球青少年培训基本上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但刘然认为,幼儿园阶段进行棒垒球启蒙,恰恰对打基础、练头脑、身体发育都更关键。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就不断摸索与低龄小学员交流、教学的方法,与家长沟通。效果在后续的时间里逐渐显露——如今这位小学员在小学校队打主力投手,棒垒球技术和意识都远超其他队友。

2020年,刘然又结识了一群幼儿园家长,棒垒球启蒙的年龄下探到了4岁。刘然坦言,这是个「费教练」的领域,因为4岁孩子的认知力、专注力、学习力,决定了不可能有多人团体课的选项,只能采取小班课的形式,教练光有棒垒球知识储备也不够,甚至更需要的是幼教经验。

2023年,刘然(后排正中)与教练员、小学员们

两年多以来,这群在家里还被哄着宠着的孩子,跟着刘然的教练团队,在奥体中心垒球场风雨无阻地训练,酷暑寒冬也没停止过训练,练体能、练配合的认真程度甚至比成人业余爱好者还要高。

2023年夏天,刘然组织这些还没从幼儿园毕业的小球员,去贵州兴义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垒球赛,挑战小学组的对手们。孩子们的技术动作、战术贯彻程度,震惊了裁判、教练和家长,「那个幼儿园队」成了赛场流传的话题。

「主要还是想证明‘这个年龄段不是来玩的’这个执念吧。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小球员体能不如对手,但在技术上不输对方,而且能很好地展现出认真态度、团队精神、尤其是求胜欲。不论什么年龄,求胜欲不够,就谈不上运动员精神。

2023年,6岁的小学员在比赛中

因为棒垒球启蒙教育,刘然与父亲也多了很多交流的话题,对父亲以及他毕生的事业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虽然从小也偶尔会旁观女垒国家队的训练,但关于怎么打球,父亲从来没教过我,我也没想过要学。直到因为要带这些小学员,我开始跟父亲请教一些关于理念、技术动作层面的问题,他会给我很多非常细节、提升认知的提示和建议。比如我关注的重点可能是怎么让孩子们把动作做舒展,而父亲会结合经验提醒我要更重视保护身体、均衡发育,这对青少年启蒙尤其重要,让我觉得获益匪浅。」

这些年的经历,也让刘然更加近距离地审视中国女垒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父亲和一代代女垒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亲身投入,才对使命和责任的意义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奋斗、拼搏的女垒精神传承的必要性。」

谈及十年后是否还会继续从事棒垒球相关的工作,刘然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现在走的路径跟父亲、跟很多女垒前辈们并不相同,但也无比期待看到中国女垒再创辉煌的那一刻。希望中国的棒垒球能继续热闹下去,更希望看到我现在教的这些孩子能有个更好的棒垒球未来。」

十年为约,拭目以待。

TAG标签

回到顶部